第19届St.Gallen早期乳腺癌研讨会(SGBCC)将于当地时间2025年3月12日至15日在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举行。这场两年一度的学术盛会上,将汇集全球顶尖的乳腺癌专家,对早期乳腺癌的诊疗实践变化进行讨论、投票而达成共识。更令人期待的是,本次SGBCC大会将特别举行中国专场,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犇龙教授则将作为SGBCC大会“青年教育大使”和“社交媒体大使”参与其中,这是SGBCC大会首次授予中国籍专家此类角色称号。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第19届St.Gallen早期乳腺癌研讨会(SGBCC)将于当地时间2025年3月12日至15日在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举行。这场两年一度的学术盛会上,将汇集全球顶尖的乳腺癌专家,对早期乳腺癌的诊疗实践变化进行讨论、投票而达成共识。更令人期待的是,本次SGBCC大会将特别举行中国专场,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犇龙教授则将作为SGBCC大会“青年教育大使”和“社交媒体大使”参与其中,这是SGBCC大会首次授予中国籍专家此类角色称号。
01
《肿瘤瞭望》:杨教授您好,两年一届的SGBCC年会即将开幕,您将作为SGBCC首位中国籍“青年教育大使”“社交媒体大使”参与其中,您如何理解这一身份?您将在此次大会中承担哪些重要职责?
杨犇龙教授:首先,感谢大家对近年St.Gallen早期乳腺癌研讨会的关注。SGBCC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传播早期乳腺癌规范化治疗的理念。众所周知,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早期阶段是实现临床治愈的唯一途径,而规范化的早期治疗将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非常荣幸的是,今年SGBCC大会官方首次授予我“青年教育大使”和“社交媒体大使”的称号。我认为,一方面大会希望借助我国庞大的社交媒体平台和广泛的受众群体,将规范化治疗的理念传播得更广;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引入更多继续教育的内容。事实上,每年的SGBCC会议都包含大量关于规范化治疗的讲座,以及对有争议的治疗方式的辩论。今年,我们希望将这些内容翻译成中文,带回中国,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给广大中青年医生和基层医生。
02
《肿瘤瞭望》:此次SGBCC大会上,CSCO和SGBCC通力合作,将举办首个中国专场。在您看来,应如何结合中国之声专场内容,推动中国专家的国际声量提升,进一步扩大中国之声的影响力?
杨犇龙教授:最近的四五年来,在邵志敏教授、徐兵河院士、江泽飞教授、殷咏梅教授等专家的引领下,中国的乳腺癌诊疗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数据、中国声音,以及中国原创药物开始登上国际舞台。我们也看到,中国人自己的临床研究正在改变国际指南。今年,我们很荣幸地看到SGBCC大会特别设立了中国专场。邵志敏教授、徐兵河院士、江泽飞教授、江一舟教授等中国专家,都将在会上分享中国原研药物的数据和临床诊疗转化的经验。
SGBCC大会中国专场将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一方面,我们希望这些中国经验能为国际专家提供新的思考;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与国际顶尖专家的互动和探讨,规范我们未来的临床研究思路和设计,从而更好地改变全球乳腺癌的临床实践。
03
《肿瘤瞭望》:结合您成为SGBCC首位中国籍社交媒体大使的经验,请您谈谈青年医生应如何在国际舞台展示自己,需要把握住哪些机会以及提升哪些能力?
杨犇龙教授:我觉得现在“中国声音”在乳腺癌国际舞台上确实越来越响亮了。以前,我们对中青年医生的要求可能只是让他们在本省或全国范围内被专家认识。但现在,对于青年医生来说,我们应该怀着更大的希冀,努力走向国际舞台,让国际顶尖专家认识我们。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方面,我们要把握各种登上讲台的机会。现在,线上和线下的会议确实很多,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机会,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融入到演讲内容中。如今是人工智能(AI)时代,大家都知道用DeepSeek、Kimi等AI工具,可能在一两分钟内就能生成一套幻灯片,但这种幻灯片完全不包含个人的思想,我也不推荐大家直接使用。当我们有机会在舞台上,甚至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时,一定要更加积极、精心、周全地准备。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努力练习英文口语,不要错过与国际知名专家进行口头交流的机会。只有抓住这些机会,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展示平台,展现自己的风采,展现中国的力量。
04
《肿瘤瞭望》:最后,您对此次SGBCC有哪些期待?请您为SGBCC的召开送上寄语。
杨犇龙教授:目前大会的日程已经在官网上公布,我对其中两个方面的内容特别期待。
第一个方面是乳腺癌腋窝局部管理。去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关于腋窝降阶梯的文章,即SENOMAC研究和INSEMA研究。这两项研究进一步挑战了乳腺癌患者必须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传统观念,甚至至少也对需要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如今,这种观念的大门已经被逐渐敲碎,部分患者可以豁免腋窝评估。我们都知道,豁免腋窝评估能够显著降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因此,我期待今年SGBCC大会的专家对这两项研究的看法,以及它们是否会改变我们的早期临床实践。此外,我也希望看到更多关于腋窝降阶梯研究的数据公布。毕竟在上一届SGBCC大会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相关的临床研究数据。
第二个方面是今年SGBCC大会特别设置的人工智能专场。我们知道,如果将人工智能比作一个领域,“大佬”可能是ChatGPT,那么异军突起者无疑是我们的DeepSeek。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正在加速追赶美国。我也希望中国乳腺癌诊疗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能够不断向前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实现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乳腺癌规范化诊疗的结合。
最后,我衷心希望即将在维也纳召开的SGBCC大会能够顺利举行。也希望我们的中国专家能够在这个宏大的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中国风采,发出最强的中国声音。同时,我也期待SGBCC专家共识能够进一步改变我们的临床实践,惠及更多的乳腺癌患者。
杨犇龙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副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师从吴炅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乳腺癌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组副召集人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整合防筛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专家工作组专家委员
中国医促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St Gallen乳腺癌大会青年教育及社交媒体大使
中关村微创联盟乳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复旦大学医学科普青年联盟理事
《有点不医杨》系列视频节目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