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24日,第40届EAU国际泌尿领域学术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成功举办,会议期间报道了多项前沿技术和诊疗策略的最新进展。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团队以19项高质量研究成果闪耀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泌尿外科的学术实力与创新活力。对此,《肿瘤瞭望》特别邀请到大会中国代表团核心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薛蔚教授、潘家骅教授、董樑教授就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深度解读。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二、精微至善,仁术济世——仁济泌尿外科创新诊疗体系与中国标准的全球实践
肿瘤瞭望:仁济泌尿外科的科室概况及目前开展的特色临床诊疗服务有哪些,近年有哪些技术被同行认可为“中国标准“?
潘家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作为国内泌尿外科领域的标杆性诊疗中心始终秉承"患者利益至上"的核心理念,在传承与创新中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学科发展体系。
目前,科室以十大亚专业为支柱,涵盖肾脏肿瘤、前列腺肿瘤、膀胱肿瘤、泌尿系结石、男科学、泌尿系功能障碍等领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这种精细化分科模式不仅实现了"专科看专病"的精准医疗目标,更让每位患者都能匹配到最适合的专家团队。
同时,科室开创性地提出并推广了多项被全国同行认可的特色诊疗服务。
首先,仁济泌尿外科的机器人辅助手术已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等复杂疾病的治疗。数据显示,仁济泌尿外科的机器人手术年手术量可达到3800例左右,无论是手术规模还是技术难度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其次,在"根治与功能保护并重"的治疗理念下,科室在器官功能保留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持续推动外科手术向"更精准、更小创伤"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前列腺癌治疗中,我们根据肿瘤特点为患者"量体裁衣",从传统的根治手术到创新的不可逆电穿孔、冷冻消融等局灶治疗,形成完整的治疗谱系;在肾癌治疗方面,创新的微波辅助保留肾单位手术使更多患者避免了全肾切除;而膀胱癌"三明治疗法"更是在根治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膀胱功能。
目前,这些特色技术已形成标准化诊疗体系,在国内外同行中得到了高度评价。例如,在前列腺癌诊疗方面,我们根据肿瘤的不同分期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局限高危或局部进展期患者,我们采用扩大淋巴结清扫联合新辅助治疗等综合治疗策略;而对于局限性肿瘤且年龄较轻的患者,我们则提供包括不可逆电穿孔、冷冻消融等在内的多种局灶治疗方案。甚至可根据肿瘤的具体位置,为每位患者设计个性化的消融方案,真正实现"一患一案"的精准医疗。
这种以患者为中心、以精准为导向的"量体裁衣"诊疗模式,正是仁济泌尿外科持续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为更多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肿瘤瞭望:科室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在泌尿外科肿瘤的诊治中,如何实现精准医疗与个性化方案的结合?
潘家骅教授:在中国,"看病难"始终是患者就医的痛点之一。尤其是知名医院的头部科室,门诊量大、专家号难求,患者常常难以匹配到最适合自己的医生。面对这一现状,仁济医院泌尿外科创新性地打造了一套"亚专业并行、平面化管理"的诊疗模式,让精准医疗真正落地。
【亚专业细分:让患者少走弯路】
仁济泌尿外科将学科细分为十大亚专业,这种精细划分不是简单的科室拆分,而是一套完整的诊疗体系——从初诊开始,患者就能被精准分流到对应的亚专业团队,由最擅长该领域的医生接诊。每个亚专业都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梯队,既有一流专家攻坚复杂病例,也有经验丰富的主治医生处理常见病,确保患者无论病情轻重,都能获得最合适的医疗服务。
【微创技术与快速康复:提升治疗体验】
在住院治疗环节,仁济泌尿外科将微创理念贯彻到各个环节。通过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腹腔镜技术等精准操作,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显著缩短。更值得一提的是,科室率先推行"无陪护病房"模式,由专业护理团队提供全程照护,既减轻了家属负担,又通过标准化护理提升了治疗效果。
【精准医疗:从"一刀切"到"量体裁衣"】
在精准医疗时代,仁济泌尿外科将"个体化"理念发挥到极致。例如,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科室根据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社会功能需求等因素,提供从微创局灶治疗、神经保留手术到扩大根治术等阶梯化选择。在膀胱癌领域,通过分子诊断筛选适合保留膀胱的患者,结合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手段,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更让患者获得了更有尊严的治疗体验。
从精细化的亚专业管理到微创技术创新,从护理服务升级到精准医疗实践,仁济泌尿外科始终以改善患者体验为核心,推动泌尿外科诊疗模式持续革新。
肿瘤瞭望:2025年EAU期间您团队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给临床应用带来了哪些突破性指导?
潘家骅教授:在前列腺癌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团队采用RNA杂交的单细胞分辨率原位测序,对50例前列腺癌原发病灶进行空间解析,发现前列腺腺癌与神经内分泌亚型(NEPC)在MAPK和缺氧通路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治疗阶段(未治疗、激素治疗后、化疗后和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中,CXCL9/10/11的高表达群体明显增加,提示传统治疗能改善前列腺癌的免疫微环境。然而,CRPC样本整体免疫活性偏低,进一步明确了其免疫抑制环境特征。基于这一系列发现,研究为前列腺癌的分子分型与动态免疫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可帮助临床医生根据不同肿瘤类型和治疗阶段制定更精准、个性化的干预方案,最终有望显著提升患者预后与生存质量。
在临床转化方面,团队一项研究表明,单孔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SP-RARP)在高危前列腺癌患者中,其肿瘤学结果和控尿恢复与多孔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MP-RARP)相当。因此,手术方式并未对阳性切缘和术后PSA持续性产生影响,表明肿瘤负担才是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表明SP-RARP可以作为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有效选择,为临床提供了更灵活的手术选择。
未来,我们团队将继续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让"中国方案"惠及全球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