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内镜技术在泌尿系统肿瘤应用越来越为广泛,也是本届2016年第31届欧洲泌尿协会年度大会(EAU16)的热点,《肿瘤瞭望》就这方面的进展在现场对出席会议的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周利群教授进行了采访。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肿瘤瞭望》:微创技术在泌尿系肿瘤治疗方面有哪些进展?
周利群教授:泌尿系肿瘤在微创技术方面的进展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机器人手术、3D腹腔镜技术和单孔腹腔镜技术。机器人在欧美国家开展得较为广泛,在我国,有一些大的中心在做,由于费用等问题,开展得较少,尤其是在北京。全世界目前共有几千台机器人在使用,中国大陆有50多台,港澳台也有一些。
3D腹腔镜在近两三年里发展较为迅速,因为其费用相对机器人要低很多。考虑到其具有一定优势,且不是特别昂贵,所以在大中型医院都较为广泛开展,在这点上我们与国际上基本是同步的。例如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暨北大医院泌尿外科,最初两三年是用公司的备品在做,一年多以前购买了我们自己的3D腹腔镜。单孔腹腔镜方面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它主要是在一些大型专科中心开展,人们争相进行单孔腹腔镜的阶段已经过去。目前,单孔腹腔镜在国内有几家中心做得较好,还远远谈不上广泛开展,还是处于在技术、经验的累积阶段。
《肿瘤瞭望》: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国际、国内应用现状;机器人辅助手术的优势和局限
周利群教授: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国际上已经开展得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欧美国家,仅美国就有2000多台机器人。由于价格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大陆)的应用不是很普遍。现在,大陆已经安装了50多台机器人。但目前存在一个问题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的收费标准,所以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北京开展得不是很好。例如,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已经安装机器人一年多,但到现在还只能利用每个科室的30个免费指标来做,这些指标很快就用完了,这是影响开展机器人辅助手术的问题之一。但是在其他省市似乎没有这样的问题。
目前机器人辅助手术的优势已经很明显,它比传统腹腔镜手术更易掌握,学习曲线更短。国际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的知名教授,有些原本并没有腹腔镜手术经验,而是直接从开放手术过渡到机器人手术,但是做得非常好。另外,机器人辅助手术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在缝合、分离、3D视野等方面有其独到优势。
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最大问题是费用问题,在大陆,机器的费用数倍于美国,比如,在美国仅150~200万美元的一台机器,国内需要2000~3000万人民币。另外一个问题是,目前有一些文献报道,机器人在应用过程中如果突然发生机械故障,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合并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但这些病例仅在会议中有报告,尚无正式文献发表。所以,任何一项技术(包括机器人)都有其优势和局限。
《肿瘤瞭望》:请简要介绍一下您在活动性血尿时应用气体膀胱镜方面的研究。
周利群教授:气体膀胱镜实际上并不是最新技术,但是在平时临床中应用较少。近几年,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年轻医生在门诊膀胱镜室开展得较多。一般情况下,膀胱镜是以生理盐水为介质来观察膀胱腔内是否有肿瘤、结石等病变,但是其最大问题是,一旦出血较明显,其视野会变得很模糊。气体膀胱镜最大好处是其视野受血尿影响较小,会使观察较为清楚。然而,气体膀胱镜也有其局限性和适应证,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用。实际上,临床上开展最多的还是以生理盐水为介质的膀胱镜检查,气体膀胱镜主要是在较为严重的血尿患者中应用,以获得较为清晰的视野,有助于检查和诊断结果的得出。
《肿瘤瞭望》:泌尿系统内镜技术应用的适应证与禁忌症方面有哪些改变?
周利群教授:微创技术包括的方面很多,如3D腹腔镜、机器人手术和单孔腹腔镜。以机器人手术在肿瘤中的应用为例,其主要用于经腹腔的前列腺癌根治,这是欧美国家在最初开展时最适合的一个手术适应证。但其现在的适应证已经不断扩展,从前列腺癌根治到膀胱根治,甚至是肾部分切除、肾根治等上尿路手术都可以完成。现在欧美国家的学者主要是经腹腔进行机器人手术,而大陆的泌尿外科学者更熟悉的是上尿路的腹膜后路径,所以后者也采用经腹膜后的途径进行机器人手术。所以,从适应证到手术入路方面,大陆学者与国外学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别。这和任何一项技术一样,从开始到成熟,其适应证是不断扩展的。
3D腹腔镜也是如此,除了其视野为3D视野之外,它与标准腹腔镜手术没有太大差别。单孔腹腔镜则不同,它实际上是从美容的角度,主要为解决皮肤切口的问题,把过去的3~6个孔,变为只有一个孔(经脐或经女性阴道),减少皮肤表面的手术疤痕。但是,在操作上确实有一定难度。在国内,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邹晓峰教授做了不少这方面工作,也有论著发表。但是,其目前的适应证确实非常局限。而且,最初提出这一概念的美国南加州大学Gill教授和Desai教授等现在对这一技术的应用也较少。无论如何,这还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领域,毕竟有一部分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等)还是有这方面需求的。总体来说,任何一项技术,从开始提出到应用再到成熟,其适应证都是在不断扩展。

周利群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医师学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医师定期考核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全国泌尿外科医师定期考核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泌尿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泌尿生殖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副主编,同时担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等10余种杂志编委及Journal of Urology等英文杂志审稿人。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包括卫生部重大课题、“863”子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发表文章220余篇,其中SCI文章60余篇。著作副主编3部,主译2部(包括Campbell Urology第九版),主编6部(写作中)。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