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肿瘤精准诊疗高峰论坛暨第九届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2023 COMB)于2023年12月23日~26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带来了《年轻乳腺癌的精准诊疗策略》的讲课,会后,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袁芃教授,请她就年轻乳腺癌诊疗相关话题进行了经验分享。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第六届肿瘤精准诊疗高峰论坛暨第九届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2023 COMB)于2023年12月23日~26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带来了《年轻乳腺癌的精准诊疗策略》的讲课,会后,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袁芃教授,请她就年轻乳腺癌诊疗相关话题进行了经验分享。
01
肿瘤瞭望:“年轻乳腺癌”是如何定义的,年轻乳腺癌患者具有怎样的临床病理特征?
袁芃教授:目前国际上对年轻乳腺癌的年龄定义尚未统一,对于年轻乳腺癌,不同指南中的定义是不同的,2022年《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1]将年轻乳腺癌的年龄定义为≤40岁,《年轻乳腺癌诊疗与生育管理专家共识》[2]中年轻乳腺癌特指发病年龄≤35岁的乳腺癌患者。而2022年8月,欧洲肿瘤学院和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发布的第5版《年轻女性乳腺癌国际共识指南》[3],将年轻女性晚期乳腺癌定义为40岁前诊断为无法手术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疾病。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指南对年轻乳腺癌的定义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年轻乳腺癌患者为什么会引起我们的关注呢?因为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更高,从组织学分级来看,高分级患者的比例更多,Ki-67高表达患者也更多。我们对于中国人群中的年轻乳腺癌患者也尤为关注,2000年到2017年我们在全国八家中心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国年轻乳腺癌患者的队列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近20年间,我国年轻乳腺癌患者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上升的趋势。
此外,随着患者药物治疗的逐渐丰富,我国HR+年轻乳腺癌患者选择更强内分泌治疗的比例也在增加,完成5年以上内分泌治疗的患者比例也在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年轻乳腺癌患者的诊疗越来越规范。要想使年轻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更加规范化、个体化,也需要各位同道共同做出努力。
02
肿瘤瞭望:乳腺癌患者提倡“分型而治”,不同亚型的“年轻乳腺癌”患者是否有相同的临床治疗需求,请根据您的临床诊疗经验为我们进行分享?
袁芃教授:目前,乳腺癌整体治疗策略是按照患者的分子亚型进行“分类而治”的,但年轻乳腺癌患者也有其特点。如SOFT&TEXT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具有较高复发风险的HR+/HER2-年轻乳腺癌患者,卵巢功能抑制剂(OFS)+芳香化酶抑制剂(AI)应该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对于中低危复发风险患者,我们可以选择OFS+他莫昔芬(TAM)进行治疗。既往,对于HR+/HER2-的年轻乳腺癌患者,我们更多的是选择TAM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相关研究结果的公布,让我们认识到不同复发风险的年轻乳腺癌患者,也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我们发现临床中年轻乳腺癌患者有较强的生育需求,在二胎政策放开之前,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年轻乳腺癌患者(≤35岁)有生育需求。但当前化疗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化疗药物对于乳腺癌患者的生育能力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对于绝经前的患者影响更大),目前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去环磷酰胺的术后辅助化疗,对于月经的恢复和卵巢功能的恢复是有帮助的,同时也并不会影响化疗的疗效。
此外,与其他亚型相比,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在年轻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突变的比例更高,因此,相关指南推荐35岁以下的年轻乳腺癌患者都应该进行BRCA基因检测。如果患者存在BRCA基因突变,我们可以考虑应用PARP抑制剂进行治疗。因此,在临床中我们也建议对于年轻乳腺癌患者常规进行BRCA检测。尤其是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检测对后续的治疗以及降低复发风险都是有帮助的。
03
肿瘤瞭望:请您介绍下多基因检测是如何助力晚期乳腺癌患者走向精准治疗的?
袁芃教授:目前多基因检测在临床中应用较多,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国际相关指南推荐患者应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多基因检测,我认为年轻乳腺癌患者也有多基因检测的需求。在《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热点问题中国专家共识》中,我们也提到对于不同的亚型的患者,采取的多基因检测也是有所差别的。比如三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我们会建议其做BRCA突变检测和PI3K突变检测;对于HR阳性的患者,我们会建议其做ESR1等通路检测;既往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基因检测的患者,在治疗上也有一定的优势。随着免疫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相信PD-(L)1检测和TMB检测也会成为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药物治疗选择。所以,对于年轻晚期乳腺癌患者,我们也建议在不同时间点反复、多次的进行多基因检测,从而为患者治疗带来更多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2022)[J].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6):387-403.DOI:10.3760/cma.j.cn112137-20220907-01895.
2、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与生育管理专家共识专家委员会,年轻乳腺癌诊疗与生育管理专家共识,《中华肿瘤杂志》,2019年第7期第41卷,第486-495页.
3、汪凯林,李舜颖,刘强.第5版《年轻女性乳腺癌国际共识指南》更新要点解读[J/CD].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23,17(2):65-71.DOI:10.3877/cma.j.issn.1674-0807.2023.02.001
袁芃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特需医疗部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评审专家
中国晚期乳腺癌专家共识专家组成员
乳腺癌诊疗规范专家组成员
第五届“人民名医”获得者
全国三八红旗手
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课题、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
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被广大患者评选为“心中的医生”及“胡润中国好医生”
专业特长:乳腺癌综合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