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论坛”于2014年5月9日-11日在广州召开。会议期间,《肿瘤瞭望》有幸邀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侯健教授,介绍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治疗及移植进展。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侯健教授
《肿瘤瞭望》:PET-CT在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判定有什么意义呢?
侯健教授: PET-C是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和疗效判定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PET和CT的结合,既可通过全身CT扫描判定骨破坏程度,也可通过PET观察病变部位的代谢情况。代谢情况用SUV值表示,SUV值越高,说明代谢越活跃,肿瘤恶性程度越高。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几篇文章中指出PET-CT检查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疗效的判定有一定辅助作用。如果化疗后SUV值降低正常,说明患者生存时间比较长,对于预后及疗效的判断有一定意义。
《肿瘤瞭望》:如何选择一线型多发性骨髓瘤自体移植的患者?
侯健教授:国际和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指南均有明确规定:年龄<65岁,且无严重脏器功能损坏的患者可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并可从中获益。自体干细胞移植后缓解时间延长,生存时间延长。然而年龄并不是绝对因素,受社会因素、生理因素等影响。年龄>65岁也并不是绝对的禁忌征。美国已经在探索65~70岁患者选择自体干细胞移植疗效,但移植中预处理的药物剂量减少。
《肿瘤瞭望》:多发性骨髓瘤自体移植复发后有无行微移植的价值,目前微移植在其治疗领域的地位如何,疗效如何?
侯健教授:微移植是我国解放军307医院艾辉胜教授创立的新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免疫治疗的方法,在急性白血病中已经取得显著的疗效。从理论上讲,微移植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目前并没有大宗的数据可证实其疗效。
《肿瘤瞭望》:在最近一年里,多发性骨髓瘤进展的最亮点是什么?
侯健教授:①骨髓瘤强调分层治疗,也称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肿瘤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治疗的不同反应进行治疗。
②新型靶向药物不断涌现。如硼替佐米、雷那度胺,沙利度胺等药物已经在临床深入应用。还有更多的新型药物在研发中,也即将上市。如目前在我国进行的全球多中心MLN9708临床试验,如果疗效好,此药物可以批准用于临床。③国际多中心协作的趋势加强,如欧美;中国也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大批数据得到证实。将这些大宗、高质量的医学数据应用于临床后,可以使更多的患者获益。④多发性骨髓瘤追求高质量的缓解率,使微小残余病灶达到零状态。目前有多重手段检测微小残余病灶;新药、造血干细胞移植使微小残余病灶为零状态逐步成为可能,因此有部分骨髓瘤患者可能达到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