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乳腺癌夏季论坛·北方沙龙”于2023年7月29~30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秉承“学习吸收、创新提高”理念,发扬“东南西北、古今中外、春夏秋冬、男女老少”沙龙传统,立足创新药物发展,阶段性总结乳腺领域进展,推动我国乳腺癌治疗事业不断进步。《肿瘤瞭望》特邀大会主席江泽飞教授聚焦乳腺癌抗HER2治疗领域现状,指引未来发展方向。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3乳腺癌夏季论坛·北方沙龙”于2023年7月29~30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秉承“学习吸收、创新提高”理念,发扬“东南西北、古今中外、春夏秋冬、男女老少”沙龙传统,立足创新药物发展,阶段性总结乳腺领域进展,推动我国乳腺癌治疗事业不断进步。《肿瘤瞭望》特邀大会主席江泽飞教授聚焦乳腺癌抗HER2治疗领域现状,指引未来发展方向。
01
肿瘤瞭望: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进展是“2023乳腺癌夏季论坛·北方沙龙”的重要议题。21世纪以来,我国乳腺癌靶向治疗创新药物的变迁是怎样的,与世界前沿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江泽飞教授:我国乳腺癌治疗水平距离世界前沿越来越近,从最近的几件事上可见一斑。第一,在我们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子刊发布的《Trends in Disparities and Transitions of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 in China and the US,2011 to 2021》中,可以看到我国抗HER2治疗从20年前的全面落后、到10年前的进步、再到今天几乎与世界前沿同步的变化。第二,今年我们推出了《抗HER2 ADC新进展》一书,出版该书的想法源自二十多年前我在国外工作时看到过一本名为《HER2》的书,在仅有单靶治疗的时代为我们启迪了思路。如今抗HER2治疗已进入ADC时代,我们将近年来国际的先进进展,我国的《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CSCO乳腺癌脑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等指南共识,同行的述评,成功的个案等均归入本书。广大同行普遍反馈该书的出版非常及时,在抗HER2 ADC药物大规模上市前就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抗HER2 ADC领域我国也迎来了巨大发展,非常庆幸我们迎来了此类药物的上市,并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验证了其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带来了更多获益和新的希望。
02
肿瘤瞭望:本次大会设置了ADC新药专场,今年德曲妥珠单抗(T-DXd)也在国内获批用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二线治疗和HER2低表达乳腺癌,您如何看待T-DXd对乳腺癌治疗格局的影响?
江泽飞教授:T-DXd是历史性突破的产品,其产生的巨大临床效应获得了国内外行业专家以及指南的认可,尤其使CSCO指南破例地在其上市前就纳入推荐。在2022年7月的夏季论坛中,我们就将T-DXd纳入《靶向HER2乳腺癌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这是国际上首个将HER2阳性和HER2低表达治疗共同纳入的共识。
随着HER2低表达治疗的临床研究发展,未来的抗HER2治疗并不能仅仅以“阴”、“阳”区分,需要临床医生与病理科专家合作,更精细地区分HER2低表达人群。临床医生也不能一味地将HER2低表达丢到HER2阴性中治疗了事,应该及时、合理地去考虑患者ADC治疗的机会。在既往的指南中,对于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内分泌失败后往往会选择化疗;对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虽然会提及ADC,但是并未将HER2低表达人群单独列出。我想,T-DXd获批HER2低表达乳腺癌适应证,将会使激素受体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的HER2低表达人群在标准治疗失败后拥有新的选择指向。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更新以后,在指南和共识中将HER2低表达作为一个单独章节去描述其诊断与治疗,从而更好地管理此类人群。抗HER ADC对HER2高表达和低表达的疗效表现,已经改变了整个抗肿瘤治疗格局。我们期待像T-DXd一类的产品上市以后,在给改善HER2高表达患者生存的同时,也能为更多HER2低表达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03
肿瘤瞭望:您对我国创新药物的研发方面、在国际领域发展方面有怎样的期待和寄语?
江泽飞教授:近二十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同道走向国际开展交流,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与此同时,我国学者也在不断地利用自主设计的产品去更多地解决我国患者的问题。然而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地在国际舞台发声,去影响行业的发展,像秦叔逵教授近期领衔的肝癌研究那样去改写国际肝癌治疗格局。
我也更希望中国学者在改变国际治疗格局的同时,聚焦我国患者特点,解决我国患者的具体问题,给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二十年前,有些产品我们虽然在国际会上可以听到,但在国内无法可及。如今,我们的新药审批环境和医疗环境大不相同,我们不仅仅要听得到、想得到,还要用得上、用得起。因此,我在这里也再次呼吁,我们的行业管理部门要继续优化政策和制度,鼓励更多创新药物进入临床、更早实现获批,并且要用合理的价格、优秀的医疗报销制度,让我国患者都能够及时、合理地用上好的产品。